有關導遊阿珍辱罵遊客事件,遣責聲一直不絶於耳。今日看《亞洲週刊》林柿理的專欄,對於這件事,提供了令一層面的看法。
值得,反思。
阿珍的事件,其實是被香港價值「社會化」的個案。「所謂社會化,就是社會向它的成員灌輸價值與規範的過程,個人由此學習和掌握社會上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與觀念,從而有效地扮演社會分派給他們的角色。」
在這個意義上,十年前隻身由湖北移民到港找工作機會的阿珍,絶對是被社會化的個案。林柿理認為阿珍已內化,即深信不疑地接受並展現了香港價值。
她說:「在家窮就沒有所謂,走出來就不要這様子。」
她說:「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有免費午餐呢?」
你可能不會認同,可能認為阿珍只是想偏了走歪路。但道歉時堅持用半鹹淡廣東話,並以香港人身份為榮的她,言語間的內容,某程度上確是展現出香港的「民間和集體智慧」。
林柿理說:「坦白說,身為香港人,其實應該覺得無地自容:整件事情彰顯的是香港之所以是香港的香港價值,如果阿珍罪有應得,又試問有多少個香港人是淸白到可以向她扔第一塊石頭。」不願面對這種「香港精神」,於是大部份人都將她視為非我族類。
你可能還認為她是例外吧。林柿理再指出,土生土長的八達通公司行政總裁陳碧鏵,由文儀器材業的低級職員,可以出人頭地,正好實現很多人心目中的所謂香港夢,為不少人的學習對象。但諷刺是,就在阿珍公開道歉的同一天,她也就出賣市民個人資料並公然說謊發表了道歉聲明。
香港是弱肉強食、高舉資本主義的社會,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其實正是很多港人的生存之道和營商法則。想想,昨天李嘉誠對於行善的看法。其實財產如何使用,本來是個人選擇,沒有應該不應該。但看著承諾捐出九成九身家的股神巴菲特和全身投入慈善的世界首富 Bill Gates,向《Forbes》富豪榜上首 400 名超級富豪發出呼籲,希望他們能將個人資產的最少一半捐作慈善用途,就在 6 周間已得到十分一的鉅富響應之時,我,對美國開始有點改觀。
延伸閱讀:
《亞洲週刊》:一夫當關 -林沛理 「香港價值的罪與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