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數數手指,3 個月來,原來看了好幾本書。

* 馮兩努──《從減肥到馬拉松》:非常好看,對於有試過玩長跑的人,尤其推薦。看完後,我想,人生一定要完成一次馬拉松。

* Toni Jordan──《Addition》:主角是病態的規律王,不喜歡突如其來的變化,生活跟數字串聯,她,令我想起自己。故事一般,結局老土,不會推介。

*Anna Gavalda──《在一起,就好》:這是法國改編小說,電影《愛住巴黎》就是改編自該書。最初,以為中文書可以看得快一點的,但,愈看愈想慢慢咀嚼每一個文字,很珍惜。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寫得很細膩,反映現實之餘,四位主角也擁有不同的人生和價值觀,最後,是愛,讓大家找到生存的意義。但,我不會胡亂推介的,除非,我覺得你喜歡這類小品吧!

* Jodi Picoult──《Second Glance》:又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了!這本是我看她的第 5 本小說了。以為這是本愛情小說,誰知,故事再一次令我感到驚喜。今次,內容不再講打官司了,而是一個真正的鬼故,更涉及懸疑推理,情節一樣緊湊,結局一樣出人意表,一樣有令人反思的空間:優生和存在。

* 高遠菜穗子──《伊拉克生死場》:還未看完的,但一開始,看到張翠容寫的序、作者的自序,在車廂中,我感動得雙眼濕透。看着她的種種經歷,感受到她無比的勇氣,對人對愛的信任,還有那寬闊無邊的胸襟和世界觀,我由衷地拜服。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過生活

一看,原來,已經足3個月沒寫blog了。

本來,我可以用千百萬個字去為自己辯護為自己解釋,但,重要嗎?想做的,要做的,是時候又會繼續。

從9月到現在,忙過不停,發生的事可多了,去泰國旅行、又去了台南、開始正式學琴、搞了個季度的網球比賽、過了32歲的生日、計劃新的生活……總之,充實到不得之了。生活,是過得愉快的,但有時會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好多個夜晚,睡在床上,胸口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

我承認,好多無謂的壓力是自招的,學網球好學鋼琴好,都讓我更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壓根兒的問題。我就是如此執着,過份緊張,自認不是天才,便得苦練,一個小時不行兩個小時,一天一天,停不下來,過度操練,明明是消遣娛樂,也沒有心情好好享受。

一直喜歡時間被用盡的感覺,殊不知,用是用得夠盡了,身體和精神慢慢支持不住的。最近,疲倦感已累積到頂峰,身體不同的部份都發出了警號。

好久沒有真正的靜下來了,我想,是時候再次提醒自己慢活,咀嚼生活,細味生命,這,才算是過生活吧。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

努力為何

努力,彷彿是人生基本的要求。從小到大,身邊的人都話你知,你要努力,讀書好工作好學習好做人好運動好玩都好……總之,就要努力。

你可曾問過自己,為何要這樣努力?即使好像Roger Federer,實現了夢想,還得努力保持皇者的地位,甚至得努力挑戰歷史締造歷史。人的慾望,好像永遠無法滿足,努力後還是努力,但可悲的是,如果不斷努力的結果,是一再失敗,那一開始,又何必這麼努力。努力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的期望,等待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回報。不努力又如何?沒抱過多的期望,又怎會失望,怎會難會。

這個問題,看完重松清的《稻草人的暑假》之後,好像清晰了一點。重松清,是一個社會寫實和人生省思問題的作家,對於現代人的執著與無奈,寫得非常細膩。其中一個故事,寫一個兒子看着被裁員後失業的父親變得潦倒非常,他認為,人生要勉強忍耐,努力生活,結果又有什麼好處。他不明白,每個人都不明白。但最後,教他的老師像是明白多了說道,「雙親和老師並非範本。我們只是大人而已。努力和忍耐是沒有回報的,這點我們比孩子都還清楚。可是,大人們深信,總有一天會有所回報的……我們想如此深信……」

其實,他的故事並不讓人感到絕望,核心思想仍是正面的。所以,看他的書,我想起了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鐵凝。雖然兩人的寫作方式、故事背景、文化也截然不同,但當中帶出的訊息比較相像,即使人生未必如意,生活充滿矛盾與無奈,但只要你肯好好面對現實,面對自己,人,還是可以活得快樂的。

喜歡書中那句很到肉的說話,「我不想捨棄現在的生活。但總覺得,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應該不會選擇這樣的生活。」

你,又曾否有這樣的想法嗎?這本書,可能會給你一點點的思考空間。

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夢想,是與生俱來嗎?

一個小男孩,在小時候便想着要做世界第一。聽的人一笑置之,但結果,成功了。他,是Roger Federer。

剛看完一本講述Federer平生的書了。是的,用天才橫溢,充滿傳奇,皇者風範,來形容他是最貼切不過的。然而,原來天才的背後,其實也沒有什麼神奇的力量,他不是超人,跟你跟我一樣,只不過是凡人一個,有情緒有痛苦有受傷有沮喪有失敗有遺憾。無可否認,他可能擁有比常人更多的機遇,運動的天賦,但單憑這些,絕對不足以令他夢想成真,問鼎於世,更多的,肯定是來自對自身的要求,那份偏執的堅持,還有,是停不了的熱情和努力。

08年8月,他雖然已經從坐穩了4年的世界冠軍寶座上,被打退下來,但我想,只要他還是堅持信念,這個夢,是可以再一次實現的。奇蹟,就是這樣誕生;活着,就有無限可能。

你,還記得兒時發過的夢嗎?只要你肯相信,這個世界是沒有不可能的。

2008年8月30日星期六

年青

年青,真好。
不做代言人,更好。
想做就做,忠於自己,最好。

今晚,看着一群年青人賣力的演出,他們姿態間爆發出停不了的活力熱情,神態間露流着一股的屈強和傲氣,還有言語上也展露出反叛自我的個性。年青,本來是這樣的。

青春,有的本錢不是時間,而是那份輕狂、單純、放肆、反叛、無懼、率性。正因為青年,正因為沒有太多的枷鎖顧慮,才能隨心所欲,盡情的,愛說什麼便說,愛做什麼便做。大人們,請你別用過來人的口吻告誡他們,你毋須擔心,毋須阻止,毋須批判,長大了,他們自能承擔這個所謂的「後果」。年青人成年人什麼人都好,也是透過生活體驗不停的學習,這樣,總算是活得無悔,活出自己的路。

老實說,對於年青人那種不知天高地厚,無畏無懼,還夾雜着點點的反叛、屈強、不甘,我是羨慕不已的。從不覺得自己老氣橫揪(其實有時會長氣點啦),只是,從小到大,總覺得思想比較成熟世故,早在讀書年代,已有不少人跟我這樣說過。怎說好呢,與其說是成熟,還不如說是選擇妥協,又或者做人太過現實太過規矩。是忘了?是想不起?究竟,我身上曾否出現年青時獨有的菱角?還是,早已被磨得光光滑滑?我不知道。無論如何,我想,人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是忠於自己,隨心而活。

幸好,我還是年青人。而且,我相信,年青是可以持續下去的。

從我喜歡的博客Leona的Blog上,我看到這段令人難以置信,卻又感人至深的片段。特別送給為孩子們努力的導師,又或者是想為人師表的你你你你你。

Christian the Lion

2008年8月27日星期三

Jodi Picoult的兩本小說

自《Nineteen Minutes》後,一口氣的又連續看完兩本Jodi Picoult的小說,一部是《The Pact》,另一本是《Vanishing Acts》。

熟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歡這位女作家。《The Pact》,書名的中文解釋是契約,還以為這是一本愛情小說,但看完,才知道不是。不過,這本書也沒有令我失望,情節寫得一樣細膩,一樣緊湊。始終,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Story Teller。

她說的故事,涉及親情、愛情、友情、官司,主線鮮明,看似簡單,但總富娛樂性,而且涉及的議題比較深層,讓人有思考的空間。這次,她談及自殺。主角的心路歷程,全都來得自然,很現實,很能反映時下青年人的一些想法。作者並沒有為自殺加上任何道德上的註腳,將痛苦結束,是個人選擇。為別人結束痛苦,也是選擇。世事本來就難分錯對,你看安樂死合法化的爭議,在世界各地也爭拗了那麼多年,還是沒下結論。愛一個人,明知無法認同他的決定,要鼓勵他隨心行事,抑或是竭力阻止?面對未知的將來,你又敢為誰下個定論。

事實上,我覺得Jodi的書,是很適合父母看的。故事中,作者會讓你知道,原來,父母一些無意的行為,一些無傷大雅的事,一些看似正確的做法,一些似乎是沒有錯的決定,原來,對孩子是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但,Jodi並沒有說教,也沒說要怎樣做,她只是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讓讀者反思。《Vanishing Acts》是另一本講父愛、母愛的書。主角四歲時被人綁架,那人,就是他的父親。一直渴望擁有母愛的她,在28年後,因為最愛的父親被拘捕,終於獲悉真相,還發現了她活着的母親。

原來,回憶並不可靠,這,是可以捏造,是可以改寫。欺騙,就是不對?真相,又是否重要?今次,看完這本書,心情變得鬱悶起來。對現實、選擇、人性的可悲、無奈,我想起了米蘭.昆得拉。

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愛的力量

看着他,將不可能變可能,這一刻,感動得哭了。他,是今屆奧運男子舉重105公斤以上級的冠軍,德國人,名字叫Matthias Steiner。

舉重,要求運動員在瞬間爆發驚人的力量,手腳跟身體都練得有如大冬瓜般難看,加上發力時面容的扭曲,一陣陣的咆哮聲,我着實看不出任何美感,反而,一切是來得原始狂野。當然,任何運動都講求刻苦,但舉重要承受的壓力,是更實實在在的。而今次Matthias Steiner所背負的,還有喪妻的衰痛,還有一個心願。

他本來是奧地利人,但因上屆的雅典奧運成績欠佳,加上患有糖屎病,聽說被體壇嫌棄。後來,他認識了現任的妻子Susan,並在翌年結婚。妻子是德國人,早已心碎的他,也申請入藉德國。在妻子的鼓勵下,在北京奧運贏取金牌,成了倆人的共同目標。而Susan也在婚後,開始儲蓄,目的是籌務此行的旅費。

她,想一直守候身旁支持他。

可惜,去年7月,因為交通意外,她離開了。聽說,在她彌留期間,囑咐Matthias Steiner不要放棄,一定要去北京,要贏取金牌。往後的日子,Matthias Steiner強忍哀痛,繼續堅持特訓。

08年8月19日,到了比賽的日子。奇蹟,並未發生。在抓舉比賽中,他以203公斤的成績落後,排名第四。接者,是挺舉。第一次挺舉246公斤,失敗了。第二次,成功舉起248公斤。不過,這時排在第一位的,總成績已是460公斤。換句話說,Matthias Steiner要奪得金牌,這一次,亦是最後的一次,他必須舉起258公斤。

一切看似不可能。他,出場後,默禱,屏息靜氣的,然後不知從那裡來的力氣,用力一舉上膊,再發力一舉,3秒後,成功了,他以1公斤壓倒排名第一的選手,奪得金牌。這刻,他失控了,他歡喜若狂,他蹲在地上,他淚流滿面。在頒獎台上,Matthias Steiner高舉亡妻的相片,他,欣喜地流下熱淚。

他說:「沒有她,我不會有今天,我知道,她依然與我同在,與我分享快樂。」

這面金牌,是他跟她以愛的力量同共奪取的。有時,你可能跟我一樣,會不明白什麼是愛,會害怕去愛,會害怕被愛,但從他們的故事中,總會找到點點的力量。







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假如我是運動員

喜歡看奧運,興奮感動的同時,也充斥着矛盾與無奈,疑問湧上心頭,我不太明白,於是,我自問自答。

問:「為什麼要這樣的努力?」
答:「從小到大,便入了體操學校,只知不停的訓練,更痛苦也要堅持下去,成為世界冠軍,是目標。我只知道要向着目標,不停的衝。」

問:「那,得了冠軍又如何?」
答:「得了冠軍,可以為國爭光,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証明實力,也是苦練的回報。」

問:「如果輸了?」
答:「我的世界就是運動的鍛鍊……如果輸了,不,這是不容許發生的,運動員的黃金時間有限,我只知道要爭勝,贏了,在退役後才可以延續運動員的生涯。贏,是唯一的出路。」

問:「比賽總是有得有失,如何在難過的時刻爬起頭來?」
答:「你看,全中國數以十萬百萬計的運動員,別說有機會揚名立萬的,就連有機會參加世界賽事的,也只得一少撮人。跌倒,我能不站起來嗎?現實是殘酷,是這個世界告訴我,不能起來,就是失敗者。是嗎?」

問:「要成為頂尖的運動員,所犠牲的會是別人難以像想,值得嗎?」
答:「我不知道。或者,這是命運,假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我只能選擇以什麼方式去演譯,是全力以赴,是悠然自得,是得過阻過,是苟且偷安,是隨心而活,要如何選擇,沒有對錯,只是,這一刻,我選擇了盡力地演。在全世界的大舞台上,我可能只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演出者,但站在自己的舞台上,我就是主角,永遠的。」

本來,我天生就不是運動員,沒有想過要攀登什麼高峰,這輩子,我是無法以他們心,去看這個世界,去想人生的價值。只是,輸了要推倒重來,贏了自己贏了全世界,敢於接受挑戰,不斷追尋夢想,才值得被世人歌頌,被視為活得精彩,一生才不會枉過。那麼,有人窮一生追求富財享受,農民一生努力耕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沒一點意義嗎?我想起佘華的《活着》。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人生

近一個月來,發生的事太多了,很久沒有好好靜下來了。

太多事想寫,太多事寫了一半沒再寫下去,太多事纏繞心頭,揮之不去。

就在落筆的時候,最想寫的,還是奧運。

運動如人生,人生如競賽,是狂喜,是飲泣,是淚水,是汗水,是痛苦,是光榮,是歷練,是無常,是一切……當你取得入場券,走進這個場地的一刻,在一場又一場的激鬥中,所有的情緒,一下子都會推到巔峰。結果,未必人人受得了。

只是,看着電視,看着報導,有時,我覺得如果人生就是一場競賽,那實在荒謬!

*傷痛,視若無睹;
*退出,竟要道歉;
*輸了,抬不起頭;
*落敗,必須起來;
*得了第二,還要痛哭;
*是贏是輸,或有遺憾;
*成功奪冠,再要衛冕;

或許,這才像人生。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

掛住……旅行

閒着沒事幹,在網上游走,發現了這兩張相片,好掛住,好想去......旅行呀!

今年,在日本濱田的一家水族館,一頭樣子可愛的白鯨竟學會表演吐泡泡圈,很想去看看牠呀。其實,我是有點奇怪的,不懂游水,卻喜歡海,喜歡沙灘,喜歡水中的生物,還有好想玩浮潛,還夢想有天可與海豚暢泳。


旅行賞花,也是我喜歡的主題活動。試過櫻花盛放去賞櫻賞夜櫻,試過鬱金香盛開走去豪斯登堡,穿插在花海之間,賞心悅目。哈,回想那風光景緻,原來,我倒是個浪漫的人。想看的,還有富良野的薰衣草。至今,看到北海道薰衣草的照片,那種震撼,內心泛起的悸動,每次都令我全身都起了雞皮,感動得濕了眼。噢,原來,仲有太陽花呀…….看着看着,好開心呀,可是,我懷疑這個景象,只能遠觀,走進去的話,是會被淹沒了的。

I've got a soul

“I've got a soul but I'm not a soldier.”

這是nike在奧運期間推出的廣告主題。廣告有沒有在香港播放,我不清楚,我只知道,畫面,很動人,歌曲,很動聽,歌詞,有意思。

要成為運動員,非要有堅忍的毅力不可,要挑戰的,是體能的極限,要克服的,是重重的心魔,要戰勝的,是自己不是別人。當面對比自己強勁的對手,還要奮力抗戰;當新舊傷患煎熬著軀體,還要強忍下去;當不容有失的時候,還要沈着應戰,這一切,是門高深的造詣,是一門藝術。

我不是運動員,但興幸能愛上運動。當我跑步時,打網球時,對,「I've got a soul.」,身體愈是疲累,肌肉愈是痛楚,愈是感到自己的存在,愈是覺得生命的踏實。放心,我肯定沒有自虐狂,只是,目標明確,不斷的挑戰自己,不斷的越過以為是銅牆鐡壁時,那種對自我的肯定,沒有比做運動更加清晰。人生路上,即使遇上困境,也不再害怕,因為我會對自己說,跑步再辛苦你都捱得過,這一點點,又算是什麼呢!

2008年7月31日星期四

Just to say hi

Uploaded by www.cellspin.net

But title only English

這個post,是我用iphone直接上載的,經測試後這個叫cellspin的軟件支援中文呀,仲可以連相同錄音添,只是標題一定要英文,都好啦。之後,我就可以經常update了,真好。

2008年7月17日星期四

drawing



I'm using my new iphone through internet to send my drawing, but it's only support english!

Posted by ShoZu


2008年7月3日星期四

相信

有所謂「好醜命生成」,從來,我都相信命運。你老豆阿媽係邊個,屋企有無錢,個樣身高生成點,讀書遇到的老師同學,生活中會遇上什麼人,突如其來的橫禍等……這一切,都是跟命運有關。只是,我一樣相信可以改變命運,或者說,改變生命軌跡。

不過,改變,從不是容易的事。要試圖改變,決心,努力,缺一不可的。

今日,睇到鄭潔神話式的打入網布頓四強,一切,是得來不易的。聽聞,她因身高未能入選國家隊,其後是否苦苦哀求而入隊並非重點,重要是,她當時肯定已經具有一定的水準,才能成功破例。她,一定是要比「常人」更更更努力的。

令我感動的,不僅是她不認命的努力,以及將2百多萬港元的獎金如數捐出,而是當她說起今晚的準決賽,她竟然說:「享受比賽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想,只有能清楚目標認清方向兼熱愛生命的人,才能有如此的能耐有如此的氣道做到這個境界。網球,就是她人生找到的其中一個方向。我相信,她擁有的,擁抱的,還有很多。

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

沈迷

沈迷,有一種令人著魔的能量,這種力量很吊詭,有嗎啡的效用,可以令人迷失,可以令人萬劫不復,可以令人前進,可以令人活力無限。

曾經,我沈迷購物,嚴格來說,是迷上買衫褲鞋襪。那時,幾乎每天都想著行街。讀大學時,為了行街曾多次走堂,試過沒吃飯行足一整天,試過雙手拿著不能再多的購買袋,總之,就不知為何,不停的買買買。我承認,那是病態購物,漫無目的,回家後,看到一大堆衫,滿有罪疚感,但翌日,又故態復萌。最後,搞到要家人代還卡數,他們沒有責備,我反而更加悔疚。為了還錢,畢業後頭幾年也是節衣縮食。經歷那次慘痛教訓,以後對於花費,我變得謹慎多了。事隔也將近9年了,那心癮,再沒有出現過。

最近,我沈迷了打網波,即使身體有多累,手有多痛,我還得繼續練習。不過,我清楚明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在被病態購物的心癮操縱下,那時,不再理性行事,我會討厭自己。如今,我不是因為虛空,不為填補什麼;相反,我有明確的目標,在過程中,我了解到自己的潛能,更能肯定自我,更愛自己。

我,就是喜歡有目標的自己,更享受那種奮力向前的感覺。

2008年6月25日星期三

夜了

太多年了,原來,好多事,不知不覺已經成為習慣。

還有3天,在同一間公司工作足足9年了,怎會沒有通宵通旦工作,怎會沒刮過風,只是,近一個月來,才首次要一個人搭通宵巴士回家,由起初的空虛孤寂到後來逐漸適應,還以為,這是習以為常的事。

今晚,外邊掛上八號風球了,外邊的風聲很大,身體很勞累,剛才,給上司責備,坐在工作枱,有點害怕有點不安有點痛心。原來,我是在溫室中長大的。

這刻,我未知幾時收工。其實,我不想搭的士,可以的話,我還是會行去巴士站,等那架我熟識的一定會出現會接我回家的N118。

2008年6月18日星期三

有心人

說來慚愧,用文字搵飯食的我,到近兩年才真正愛上閱讀愛上寫作。之不過,即使未習慣睇書,只要是寫得好的文章,有心人搞的雜誌,還是覺得好看。《Jet》,就是一本我老早就很欣賞的雜誌。

剛看完金成的《雞農兒童》,作者正是那位雜誌的總編輯,看罷,就更喜歡這位傳媒人。這本書結集了他多年在雜誌寫作的文章。他的文字一點也不造作,沒有多餘的修飾比譬,有的放矢,而偶爾夾雜的粗話,就更令我欣賞他的直率。看他的文章,忘了有多次笑到我肚彎。他寫的題材很廣泛,有很私人的,有具世界視野,有講電影講娛樂圈,睇到最後甚至有談論中醫談論功夫,無論觀點角度我認同與否,全部言之有物,嘩!佩服。從文字看,感覺這個人對事物敏感,性格剛柔並重,他細心到可以連女人的生理月事乳癌問題,比作為女性的我更清楚瞭解,但他同時也很男人,風流好色衝動夠膽色。

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及另一位資深傳媒人梁國健,原來,他是《武剛車紀》(又名MM,是一本汽車男人雜誌)的老總。噢,我公司抬頭也放著一本 MM 呀。記得,幾年前,我做的科技雜誌因為要改版,有位我欣賞的行家好友知道了,就借了幾本讓我參考,他說,那本車書一樣講硬件,但內容有別同類刊物,有態度有角度,不會只講規格,文章來得人性化生活化,版面設計又得。是的,再翻看一下,那本01年1月號的雜誌,到今日,內容版面一點也沒有老套的感覺,實在厲害。

果然,他們都是有心有才能的傳媒人,物以類聚,是真的。

2008年6月16日星期一

不能盡信

花了個多星期,看完了Sara Gruen的《Water for elephant》。數數手指,這本是我在近年來看的第9本英文小說了。

除了我喜歡的作家Jodi Picoult的書,揀其他書的方法隨意得很,多是在Page One的書架上亂逛,找到看似吸引的書介,翻看頭一兩頁,覺得易睇吸引,會先記下來,然後,再上網翻看amazon的書評,若評價高,看完手頭的現貨,就會去買。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早前講過的那本《What is the what》是一見鍾情的,被內容被封面吸引,想也不想就買了,反而是之後再上網查看評價(心想好彩,原來評價很高)。其實,我唔清楚有幾多人會知,當我們上amazon的網站時,它會偷偷存放了一些cookie在電腦內,藉以追蹤們我們的閱讀喜好習慣,亦是這個原因,我滿心期待它推薦給我的《Water for elephant》。

對於《Water for elephant》,其實很失望,故事老套,明明是冒險故事,明明書名是有關大象,誰知睇到一半它才出現,而且著墨不算多,主線又好像落在男女間的愛情,雖然期間偶有精采的情境和對白,但不多,總之有點不倫不類。聽聞,下年會買拍這套電影。我想,我還是會看的。

嗯,始終係口味問題,下次,還是不能盡信amzon的書評。

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思考.幸福

生命,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活着,本來就有太多的問題,例如什麼是「幸福」?

最近7A班戲劇組就有一齣新劇《幸福太太》,要講的,就是「幸福」。本來,這個話題可以是陳腔濫調,但由編劇梁承謙(一休)說出,便令這個極富哲學的議題,有了注腳,有了思考的起點。

故事是關於一位擁有美好家庭,有好老公和聰慧子女的幸福主婦,某天,她突然質疑自己的幸福。這樣,有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秘密被揭開,再也不能回頭……

幸福的背後是什麼?追求真相比不聞不問來得重要?好奇疑問會壞了事嗎?百分百相信幻像會得到快樂又如何?真實是那麼重要?問題有太多的答案,答案有太多的可能,但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我想,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生活,選擇相信(包括宗教),重要是能接納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世事本來是無絕對的。

我敢說,我明白幸福的感覺,因為我真的感受過,那是一種飄浮的無重狀態,身體每吋都運行着一股暖流,精神全情浸淫在喜悅之中。我,不能單一地去解釋這種幸福感覺的由來。正如一休說,「幸福是一種心態,任何狀態,其實都是無關的。」這,不一定能量化,能追溯源頭。

其實,認識這位編劇也是近年間的事,因為他的《死亡三部曲》,令我對死亡對生命有多了一個層面的看法。我,由衷佩服他對人生深刻的體會,他對劇場文本的堅持。

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

兇手,也是受害者

近日,在日本發生的屠殺事件,一陣陣悲哀的感覺,一直纒繞心頭。

受害者,我當然同情,但其實,心底裡,我更為兇手難過。

我沒有細看新聞報道,只知道他是一位約廿歲的年青人。是什麼迫使一個人走上絕路?是什麼令他怨恨全世界?是什麼令他濫殺無辜來渲洩?我不懂心理學,我只知道,有些人會為了得到某些快感而殺人,但他,好像不是,疑兇被捕後,他無言他難過他痛哭。原來,他,沒有朋友,他,覺得自己很醜陋,他說:「我垃圾不如,垃圾都可以循環再造。」

錯,是肯定,無論怎樣,他沒有權利剝奪別人的生命,他應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但,我還是覺得很心酸,我想,他極端厭惡自己,他的世界是何等痛苦,旁人根本無法理解和想像那種感受。他,不是天生的殺人狂,這個小男孩可憐得很,他,極度討厭生存卻又得繼續生活,連結束自己生命的勇氣都沒有,於是,怨恨積累,直到某天一發不可收拾,便以屠殺的方式,引起關注,對社會對生命作出控訴。

見到有些評論會說這些濫殺事件,是因為暴力血腥的遊戲漫畫電影荼毒了青少年,但,一個問題的發生,是這樣單純嗎?這個可以是社會的問題,可以是年青人的問題,可以是父母家長的問題,可以是生活環境的問題,可以是大家的問題……

我想,如果兇手可以遇上一個朋友,有一刻曾被關心,有一刻曾經被愛,結局,可能不再相同。

我們也曾嘲笑過像他的人嗎?我們有否遺忘了一些等待被愛的人?

是Jody Picoult的《Nineteen Minutes》,讓我對這類悲劇,有了不同角度的反思。

只願,悲劇不再發生。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反賭波

近來睇波,想起賭波。

早幾年,賭波未合法之前,聽到有支持者高呼,小賭可以怡情,而且有得賭,會睇得投入一點,再緊張一點呀。是嗎?其實我不同意,但我又非球迷,所以沒有爭論。不過,自從愛上打網球兼最近有睇波,便將自己列入球迷之列。我發現,不用賭,經已看得咬牙切齒,又叫又跳,而且前思後想,丁點兒也沒有想賭的意欲。

我熱忱這項運動,看的是球手的動作堅持能耐毅力球品,我不願意將他們的努力,視為涉及運氣的一種賭博,贏,是實力,輸,是技不如人,無論我喜歡的球手贏了輪了,也是這樣認為的。

若你硬說這是考眼光,或者買你支持的球手贏是一種支持態度?對不起,我怎樣也不會認同。

2008年6月7日星期六

球賽

這兩天,知道原來有法國網球公開賽,於是開始了半夜睇波的生涯。睇的是四強女單及男單的半準決賽,看了三場,發現整個過程,除了緊張興奮激氣,還有夾雜其他情緒。

驚嘆:他們臨危不亂的EQ;忍痛的本領;不倒的韌力。
予盾:明明是支持其中一位球手,但眼見另一位不屈服的搏命追,又好唔想佢輸。
孤單:贏好輸好,好想有人一齊睇,有傾有講一齊叫嘛。
感動:見到有球員喜極而泣,都會睇到眼濕濕。
疲累:其實最唔明,點解坐係度睇都可以咁攰,仲攰過真係打波。

很期待,明天就是男單決賽。

2008年6月6日星期五

假如愛有天意

這齣戲,聽了很久,早兩日,終於在有線電影台看到了。對於愛情戲,加上是韓片,我從沒想過要看,不過,扭開電視,我被一幕幕美麗如詩的景致,那男女主角的面容或者說是演技,還有配樂,俘虜着了。

故事老土得要命,但我想,很多愛情電影的情節,不就是如此?要拍得好看,就要睇導演的功力,演員的吸引力。郭在容,將這個故事說活了;孫藝珍和曹承祐將故事演活了。很好看,很浪漫,有很多幕的場景,已深刻印在腦海中。還記得在夜間發亮的螢光蟲,還記得那河邊搖曳的蘆葦,還記得男女主角第一次碰面,第一次約會,還記得他和她看着對方的眼神。比起郭在容拍的另一套《我的野蠻女友》,這套好多了,看得舒服多了。

假如愛有天意,
也許,跟你同行是緣份,
假如愛有天意,
也許,跟你相分是命運,
假如愛有天意,
也許,你才是我一生中的理想。

“Chance is gift for those who try and cherish.”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阿Paul

昨天,看了一個有關阿Paul的訪問,從照片,從對話內容,感覺他就是不同了,「成熟,穩重,好有型呀!」是我即時的反應。阿 Paul 變得老練了,面上沒有那種少年不霸的狂傲,也沒有憤世嫉俗的怒火。可能,有人認為音樂人心中的火是創作的命脈,是個性的表現,但我不以為然。火,不一定要燒得旺,燒得不受控的。我看到的阿 Paul 還是阿 Paul,只是,那團火變得純青,收放自如,他的眼神堅定無比,更有自信,彷彿,他已掌管人生的方向,專注音樂,專注愛情。

說起來,其實對於Beyond,談不上迷戀,也不是 Fans,我也是家駒過身後,才開始喜歡他們的音樂,才懂得欣賞他們的才華。想來,這可能跟年紀有關。年輕時,喜歡聽的是情歌是慢歌,Beyond 太吵耳太反叛,不是我杯茶。也想不起由何時開始,可能始於樂壇沒有看得上眼的樂隊,也可能聽得太多情歌,也可能是眼光擴闊了,漸漸覺得家駒或者說Beyond的歌路很闊,有關於母親關於非洲兒童關於夢想關於堅持的……漸漸覺得他很了不起,而且,他的歌,還經得起年月的考驗,相隔多年,竟然愈聽愈好聽,只要耳邊傳來他的樂曲,便會想起他的才華。

他的離去,是令人婉惜。但正正因為他在輝煌發亮的日子突然離開,那耀眼的光芒,成了巨星,成了永恒,永遠照亮着Beyond,照亮着喜歡他的人。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想着•《活着》

今晚,看完余華的《活着》,心,也踏實多了。

聽說,余華是個悲觀主義者,寫的,都是人生的無奈,現實的殘酷絕望,還有,我們最不願面對的人性灰暗面,所以,買了這本書好一段時間,就是不敢翻看。

早兩天,手頭沒書看了,沒空去逛書局,又來不及去圖書館,於是,決定要看了。不過,我還是有點不安,開始之前,再多讀作者寫的自序,這時,我才發現,作者想說的,原來不是絕望本身,也不是苦難本質,反而是活着的義意。

是的,若果我沒有細看作者的自序,我想,我會失落好一段時間,我會迷失活着的義意。我不會明白,短暫的人生有何價值,人生過得這樣痛苦還得繼續,命運既然不受控制為何仍要堅持,究竟,為何人要為活着本身而活?

福貴,故事的主角,他一生的經歷,身邊親人,你可以說是個悲劇,令人看得心酸流淚,看得流淚,不過,正如作者所說,「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所謂苦難中的幸存者,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所以,我嘗試用主角的角度去想生命的價值。

活着,無可避免地是要經歷苦難,有時可能痛苦得令人不想繼續,但在整個活着的過程中,我看到的,還有快樂,有幸福,有希望,有回憶,有愛。

看完這本書,我,應該會看透多一點。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好事一椿

今晚,看到一宗令人欣慰的報導,內容是消防員昨日在荃灣城門水塘一條引水道,成功拯救出一頭被困赤麂。

赤麂,外表似鹿,是一種我很喜歡的野生動物,不僅因為牠的溫順可愛,而且我覺得牠的樣子好似我家中的Uri仔。

記憶所及,我看到有關赤麂的消息,都是慘被嚇死,我實在憤怒,實在不明白,為何每次所謂拯救行動,結果都是將牠們活活嚇死。有次因為小赤麂誤走到馬路旁,漁護處的人竟用上捕捉流浪狗的方法,在強行捕獲牠時就因驚恐過度而死了;兩周前也是,將一隻在引水道救起的赤麂放在狗籠內,送抵漁護處時牠又已經暴斃。幸好,今次溫柔的消防員終於改變策略,懂得先安撫牠的情緒,再用毛毯包裹抱回山邊,成功放生。

2008年5月28日星期三

《Nineteen Minutes》

終於看完《Nineteen Minutes》,愈看,愈是佩服這位女作家Jodi Picoult。

故事說來簡單,一宗校園槍擊事件,短短的19分鐘,便寫了近580頁的長篇小說。它厲害的地方,不是因為故事夠驚險,也不是因為內容感人,更不是因為節情緊張,我最欣賞的,其實是書中對情感細膩的描述,我喜歡作者講故事的方式,喜歡她可以從多個層面去描述事件,總之,她就是有方法令人追看下去。更重要是,這個故事即使涉及嚴肅及敏感的話題,但她,從不站在道德之地作出批判,而是盡量令讀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

故事是有點悲哀,無論你傷害人被傷害保護人受保護深愛對方仇恨對方認識的不認識的平庸的聰明的,在生活上,我們的角式就是不斷轉換,是交接是複雜是予盾,每個人都在學習,經歷,然後得繼續生活,成長。生命是甜,是苦,是幸,是不幸,是失去,是擁有,視乎你怎樣看待,怎樣選擇。

“Something still exists as long as there’s someone around to remember it.”

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衝衝衝衝,忙了一輪,最近開始漏氣,頭昏腦脹的,情緒波動得難以駕馭,這一刻是興高采烈,一下子又鬱鬱納悶,都已經在專注看書,突然間又流下淚來。很討厭這種感覺,很討厭這個自己。想起很多,想了很多,我不知道那裡出錯,最大原因,可能是生活是工作積累了太多壓力吧。

兩個多星期了,好像沒有一天是可以放鬆停下來。明明悠閒放了半天假,心中卻想着要返工傾題目;明明想放鬆睇齣喜劇,卻是趕着放工走去買票;明明早了一點回家,又是忙於睇雜誌度橋諗題目;明明通宵達旦趕完工作,又知道其實翌日要早起練波;明明以為自己做得不錯,卻發現有很多錯失;明明跟男友感情要好,卻無故憂慮未來而害怕……

其實,我是喜歡現在的工作喜歡生活,但我得承認,即使自以為是堅強獨立,心底仍是脆弱的。深夜回家,倦怠疲憊,很想可以有人依賴着,緊緊抱着 …… 這是很幸福的事。

別傻了!其實這點小事,根本不值得黯然神傷。好,我得盡快減減壓先。還有,要今日看完手上那本看了很久也看不完的小說先。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走進羅拔的回憶

今日在銅鑼灣食個早餐,見還有時間,於是去了新華書城。在3樓的展覽廳內,正舉行一位在20年代土生土長的水彩畫大師──羅拔的畫展。就這樣,我走進了他的回憶空間。

這裡展出的作品,都是他在1980至2000年的一些回憶,一刻的感動。其實,我不懂畫畫,也不懂得怎去評論,我只能告訢你,我喜歡他的作品。畫,畫得很細膩,明明是平面圖,卻營造出一種強烈的空間和層次感。其實,無論技巧用色如何高超,最重要的還是,這些畫具有感染力,看著,我有彷如置身現場的感覺,觸動著我。我發現,原來照片和畫畫記錄下來的回憶,感覺是不一樣的,不能分哪個較好,但後者予人的想像空間就是大一點,浪漫一點,而且,畫中的一筆一劃,也藏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最後的午市(雲來茶樓)1991


灣仔小景 1990

2008年5月15日星期四

記得前晚,在茶餐廳食飯時聽到四川省發生強烈地震的消息,抬頭看着新聞報導,雖然知道這次震幅可跟76年唐山大地震比擬,但當時見到的畫面只是石屎場塌下、大廈外牆出現裂縫,以及人們安全逃到街上的情況。我,並未察覺事態的嚴重性,也有點奇怪為何籌備如此龐大的救援行動。

翌日,我展開了馬拉松式的工作,直到今晚,當我翻閱報章看到那些慘不忍睹的相片時,才驚覺這是一場極大的災難。只消幾秒鐘,熟識的環境不曾相識,身邊的親人不再出現;家,沒有家了,天堂也變成煉獄。

在照片中,我看見拯救人員奮不顧身地救出被困災民,我看見遍體鱗傷的母親竭力安撫被瓦礫壓住的孩子,我看見災民面上掙扎求存的表情,我看見一對已經離別但仍緊握着的手,我看見一裹又一裹的白布團,我看見一具又一具扭曲的屍體……

生命是如此堅強,是如此脆弱。

據報,至今死亡人數已逾萬人,聽說,還有60,000人仍然失踪。地震的拯救工作是分秒必爭,大家正在與生命競賽。頃刻,我有股衝動,想到災區參與拯救工作。

但,現時我只能默願,災民可以走過暗黑,可以早日康復,可以安然無恙,可以重聚天淪,可以重建家園,還有,可以安息吧。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快樂的OT

寫這篇文章時,身在公司,但相信再多15分鐘,就可以離開,明早12點再返來搏殺。愈夜,愈精神;愈做,愈興奮。

太好了,好久也未試過工作至夜深,已忘了上次搭通宵車或者等人接送回家是何年何日。記得,以前每周總有兩、三天會做到半夜三更,再等人接我回家,就算做到天光至返屋企,生活仍覺愜意。後來,工作變得正常多了,而且不得不承認做得太久,想法也變得因循,工作而來的滿足感愈來愈少。

最近的改革,逐漸燃起火頭,感覺真好。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女人的直覺

今日搭巴士,坐在下層兩人坐位靠窗的位置,就在看書看得入神時,有位身形瘦削的中年男人突然坐下,本來這是平常不過的事,但感覺他坐得較近,而且手臂緩慢的後移,有意無意間碰到我的手臂(只要再過一點就是胸部呀),當然我本能地避開,然後身體再靠近窗邊一點,同時,也用眼尾瞄了他一下。他的長相並不猥瑣,但這刻我就是覺得不舒服不對勁。

基本上,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而這種不安令我即時提高警覺,並作好心理準備,心想,他可能誤以為我是個怕事的女孩,又或者是個默不作聲的書蟲,但如果他真的碰我,我會毫不畏縮地作出指控,再報警除害。不過,幾個站後,他下了車,我也鬆了口氣。

現在回想,我可能有點bitchy,但究竟這是多疑,還是女人的直覺?我,會選擇相信後者。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

敬佩

今天,看了土房子的一齣話劇──格桑花,看到每位演出者和工作人員的努力、用心,我是由衷的敬佩他們。

故事的主角是城市人,走到青藏高原,尋找有關太陽部落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他逐漸了解人生和死亡的意義。活着比死亡好?還是,死亡比活着更好?沒有一個在世的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活着的時候就該好好的過。對,劇中再次提醒我,人要活在當下。

不過,整套劇我最欣賞的,還是讓我對迷信、傳統的反思。自問是個科學怪人,凡事喜歡講數據講根據,毫不浪漫,以前就有朋友話我迷信科學。幸好,現時我對事物的接受程度已跟年齡一樣,成正比的提升。有時,我們自以為知道很多,對於一些傳統習俗,會覺得浪費時間,無聊兼愚蠢,但卻忘了他們背後的信念。是的,無論所幹的是什麼,重要是他們堅持自己的信念,反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往往會迷失,不清楚生命中有什麼可以依據?有什麼值得堅持?

很多藏民,可能一生的心願是叩長頭到拉薩,他們可能要窮一生的精力,甚至賠上性命也要去朝聖。我,就親眼看過一位叩長頭的啦嘛,那股攝人的毅力,令人肅然起敬,他,明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我跟你呢?

2008年5月10日星期六

人愈大,愈發現認知的事情愈來愈少,想探搜的事物愈來愈多。

今日一早去了間我鍾愛的茶餐廳食早餐,改得第一次幫襯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以前住得近會經常去,後來搬去將軍澳,周日偶爾都會飛車趕去食,又幾年後,斷斷續續的,偶有幫襯。想不到,年多無去,今日一入去,老板娘就問:
「一個人?」
「係」
「B餐,凍茶?」
「係」
她,自言自語:「真係十年不變!」
「是嗎?我那麼長情?還是我本來就是個悶蛋?」我心裡想。

車廂中,開始翻查記憶,我的確有好多這樣的記錄,例如十年來都是幫襯同一理髮師;十多年都是去日本旅行;大專畢業就在同一公司待近9年;8年來都用同一網絡商......但這樣,代表我墨守成規,喜歡穩定?為了認識自己多點,我想了很久,但未有答案。

下車後,為了規劃新的跑步路線,於是走了新的路。在同一地方工作近9年了,每天走着相同的路線,殊不知到今日才發現,原來小西灣的海濱長廊好靚好舒服,原來旁邊那個運動場設備好完善,原來只要改變路線隨時有新發現。

人大了,好多時會甘於安穩,因為在熟悉的環境下更有安全感。其實,我有點不同,回想,我從小到大沒有什麼目標抱負,也沒有特別想要做的想要找的,開開心心又過一天。反而,在這兩、三年間,我不甘現狀,人生目標逐漸明確。改變,是好事,求變才有新發現新思維。
然而,對於一些事,我還是堅持不變的,這就是信念。

海濱長廊


小西灣運動場<--我的新蒲點

2008年5月9日星期五

總會天晴

今天,很溫暖。

許久沒有走在陽光普照的街頭,雖然我只在鬧市穿梭,被高樓大廈汽車巴士圍着,但雙臂仍能感受到暖暖的陽光。喜歡這種感覺,我知道,無論雨下了多久,總會看見陽光。人生旅途,要感受要經歷的太多了,但仍慶幸有這樣的機會。每個人都在演繹自己的故事,雖然故事中總有既定的場景、角色、演出時間,但那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我們仍可以選擇。所以,無論我喜歡的喜歡我的,不喜歡的討厭我的,還得多謝每位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人,豐富我故事的人。我,要繼續好好追尋想要的,珍惜我擁有的,休息夠了,是時候,起跑了。

偶爾間,聽到Vicky Fung 的擁抱現在式的其中一句歌詞,
「就算未放低,原來懂得將心放開,這樣美。」同意。

2008年5月6日星期二

謝謝您!

從未試過,一個人的離去,我會流下如此多的眼淚,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而且愈來愈情緒化。

伯母,我知道你是安祥滿足地離開,我知你想我們可以快樂地生活,我知你想我待在你寶貝兒子的身邊,好好支持他,更用心愛他。從17日你離去開始,我一直撐著,已多次將哀痛收藏,將眼淚倒塞,我想要好好支持他。直到周日的funeral,我看見他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我相信他有力量去接受你的離去,情緒就開始放鬆,繼而失控。對不起,原來,自覺堅強獨立的我,一下子竟然不知從那裡找到力量,在他需要我更多的支持時,我沒有盡力做好,反而迷失,反而增添了他的煩惱。

不過,我會記得在醫院見到你、撫摸你最後一次時,我曾經許下的承諾。

我會努力,我亦相信我們會一齊努力。
我知道,我們一定可以幸福地生活。

謝謝您!

懷念

那天,你到來,我看見什麼是愛,
我明白愛的力量,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今天,你走了,我迷失了方向,
看不清前路,徘徊在恐懼與痛苦的空間。

想念你
懷念你
敬愛你

詠儀敬上

2008年4月29日星期二

心情

累了,身體幾近虛脫邊緣,
夜了,頭暈搖晃幾近倒下,
失眠,驚醒,掙扎,懼恐,流淚
要撐下去,要撐下去,
是新生活未能適應,
還是,我憂慮太多?

2008年4月10日星期四

《What is the What》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值得推介。《What is the What》一個關於非洲人Valentino Achak Deng的故事,由作家Dave Eggers代筆,在封面有小標題寫著“The Autobiography of Valentino Achak Deng”。應該說,這是一本傳記。

對我來說,看這本書,是一個挑戰,530多頁,字體很細,版面密麻麻的,是我看的英文故事中最長最多字的一本,還以為會有點沈悶,以為要看上好一段時間,誰知,一看便停不下來。

Achak在非洲蘇丹南部一個小鎮生活,一直過著和平、簡樸而滿足的生活。直到1983年,發生內戰,他,一個約十歲的小男孩,開始過著非人的逃亡生活。誰想過,十歲的小男孩,會用雙手埋葬好友,會看到同行者被獅子捕食、被人類活活打死,要帶著愁恨提起武器殺人,要爬上樹活吞鳥蛋,要茹毛飲血的狼吞大象的肉,要在鱷魚潭渡河……。一路上,瘦弱得不似人形,痛苦恐懼的殘活,能堅持下去,只是因為──希望。他,一直走,希望的絶忘的饑渴的惶恐的失常的垂危的,走過原始森林,走過黑暗深淵,以為走到是樂土的埃塞俄比亞,誰之又要逃亡到肯亞的難民營,再到看似夢想的美國生活。生活,究竟是什麼?人生,有什麼意義?

主角所經歷的極富戲劇性,巧合而不合情埋,但偏偏,這是真人真事,讓人痛心,讓人憤怒,令人憐惜,令人反省。看這本書的兩個星期,我多次從惡夢中驚醒過來。回想,83年,那年9歲的我還是過著愜意舒適的生活,從沒有丁點擔心過衣食住行,只有吃得太飽擁有太多;同時,在地球的另一角落,不少像Achak的小孩,一夜間被催谷畸形成長,他們痛苦地掙扎求存,為了可能只是一點水,一口食,一張床,一件衫,一個不會被野獸被人類襲擊的地方,一處安全而沒有戰爭的土地。

只是,類似的戰爭,還在不停發生,我,又可以做些什麼?

紅色的火,是已證實被戰火徹底摧毀的村落。














(相片來源:更多關於非洲蘇丹南部內戰的相片

2008年4月8日星期二

回家

有一陣子沒有跟自己好好溝通,有好一陣子沒有寫作了。這個月發生的事挻多的,最重大的決定,就是搬屋,搬回一處小時候曾經住過的地方。回頭一看,我「離家出走」已經有9年。那年,我廿三歲。

這些年來,習慣了不同的生活,習慣了寧靜的郊區,習慣有自己的空間。我發現,原來我很會做家務,會做飯,愛看海,愛睇書,愛寫作,原來我很享受生活,我不怕獨處。今次回家,我知道是要點時間適應的,但,還是慶幸,可以回家。

家,這扇門,一直為我開啟,無論外邊的風雨有多大,無論我遇到任何困難,在這裡,我感到安全,我感到溫暖,我可以好好棲息。我酷愛這個家庭,我是要好好珍惜。

其實,搬屋後,我都不算與家人同住,只是見面食住家飯飲靚湯的機會多了,小狗每天也有美食,而且也省回一大筆開支,想來,我是個幸運兒。

是時候執拾,是時候計劃,是時候出發了。這刻,心情有點緊張。

2008年3月5日星期三

The Four Fingers Pianist - Heeah

你相信奇蹟嗎?我今晚看到了,更相信奇蹟的發生,往往伴隨着無盡的愛,還有堅韌的毅力。

有誰想過,一個每隻手只有兩隻手指的女孩,竟然可以成為出色的鋼琴家。Heeah喜芽,南韓人,母親說可能是懷胎時不慎食錯了暈浪丸,副作用令到女兒身體出現缺陷。她,甫出娘胎,那雙像蟹一樣的手,就被眾人唾棄,認為她被收養到加拿大,才有好的生活。唯獨她的母親,決不放棄。

她,不僅只得4隻手指,而且身高僅約一米,3歲左右因為小腿發育不健全,所以要切除雙腿,往後只能靠膝蓋走路。本來她可以用義肢,但她說:「我得接受自己的身體。」她,從不因自己的外表與別人不同而自憐自卑。

其實,母親早為了讓喜芽可以有信心地生活,自小就想迫她學琴,即使她被鋼琴老師拒諸門外,即使她被老師放棄了,但她的母親就是一意孤行。知道女兒有學習障礙,索性跟她一起上課,下課後再慢慢教她,協助她練習。她,嚴厲得很,又打又罵,有一段時間,她的女兒甚至恨她,恨鋼琴,恨不得她死去。母女倆人,經歷了數不盡的辛酸,淚水,吵架,苦痛,努力,互勉,喜芽終於能彈出美妙的樂曲,並成為出色的鋼琴家。

看着她那4隻帶點怪異的手指,在鍵琴上高速地彈奏,聽得出她的痛,她的堅毅,她的努力,還有愛和希望,那樂曲感動得讓人掉下淚來。

在05年,她戲劇性地被邀請往原本會在這裡成長的加拿大演出。她母親百感交集地說:「想不到,她有機會來這裡,還是以鋼琴家的身份,為這裡的人們帶來歡笑,勇氣和希望。這,是她生存的意義。」

若果廿年前,她真的被領養到加拿大,那又是怎樣的一個故事?沒有人知,我只肯定的是,她無法感受到母親不離不棄的愛。

2008年1月31日星期四

Jonathan Larson

很喜歡《Rent》這套百老匯歌劇的音樂,喜歡這個故事。今日,無意間在圖書館發現了這本歌劇的導讀。原來,劇作者Jonathan Larson,也是整套劇的曲詞作家,用了七年時間編寫,就在《Rent》上演前一晚,1996年1月某天,他原因不明猝死家中。那年,他只有35歲。他,未能看到這齣歌劇獲得的獎項、頭銜,包括普立茲獎,也無法看到歌該閃亮了無數人的希望。

他,寫了一首短詩,很精彩,是這部作品的精神,也為這套劇劃下了注解。

To dream
To hope
To imagine
To swoon
To lie
To hold hands
To kiss
To create
To allow
To accept
To be alive
To be aware
To be present
In my own life
In the life I have
This is my life
The one we’re in
We’re here to learn
Meant to be

-Jonathan Larson

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

好書推介



許多日沒有update了,不是沒有東西想寫,不是沒時間寫,就是不想寫。

這一陣子,做的事蠻多的。寫了一篇散文,昨天開始返學,看完了兩本書,《平面狗》和《The Miraculous Journey of Edward Tulane》,又開始另一本新書《The Secret life of bees》,忙忙碌碌的,有點累,但又來得充實。

《The Miraculous Journey of Edward Tulane》確實是一本好書,講一隻有不懂愛的兔公仔Edward,在經歷了不同的遭遇後,明白什麼是希望,什麼是珍惜,什麼是愛。

老土?故事大綱可能是,但作者Kate Dicamillo卻將這個故事寫活了,當中很多細節、對話都令人會心微笑,而且還有很多感人的情節。這是一個有分離,有死亡,有哀痛,有笑有淚,很「現實」的一個故事。當然,我還喜歡書本的插畫,畫得很漂亮。

很久沒有看童話故事了,想不到,如此精彩,如此窩心。
“Someone will come for you, but first you must open your heart.”

2008年1月16日星期三

年青人的熱情(下)

一場演出,要怎樣才可感動人感動自己?看完當晚的演出,內心有這個疑問。

是否投入熱情,就已經足夠?

記得當晚Kinson用結他彈奏自己創作的《Cry》時,就在Solo部分,面頰突然閃亮,細看之下,突然驚覺,他,哭了。那緊閉的雙眼,流着兩行淚水,身體悲傷地舞動,抱起結他,肆意彈奏。這刻,一種突如其來的震撼衝擊心房,雙眼也被感動得濕潤起來。

這樣的經歷,不是第一次。最近在Adrian的Unlocked音樂會中,他唱《媽媽》時,也是淚流滿面,場內有不少人,也跟着哭了。

Kinson的歌是關於哭泣,他就是要用彈他,表達哀痛;Adrian的歌是鼓勵患病的媽媽,他用歌曲歌詞,表達情感。

當音樂,成了人們的語言;當語言,可以隨心而發;當舞台,觸動心靈深處;當心扇,可以完全敞開,此時此刻,奇蹟隨即發生,身體跟音樂融成一體,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這是純粹的,是真摰的情感表達。

這是Kinson在Adrian's Blog上的留言。
"Cry, To be honest, i never expected myself to cry on stage during the guitar solo or at any part of the song. Anyway, I was never good at words and definitely bad at expressing myself with words. In other words, I'm a very bad poet or author. So, the guitar wrote lyrics for me. To me...guitar was my instrument (my pen), and the sound it makes were the lyrics.
I purposely made my guitar sound like it was crying and yelling, kinda like a baby's cry. When I was writing this song, lots of mixed emotions were in me. I was trying to put those emotions onto the guitar. Then, on stage...at the actual performance...the music touched me and tears started to come out.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experience."

在藝術領域,音樂、文字、畫畫、戲劇、燈光、設計……舉凡是創作出來的,其實都是用來溝通用來表達用來分享的一種工具媒介。當然,不只有悲哀才可讓人感動,我想,興奮喜悅,也一樣來得震撼,可以直達心房。

我想起一個畫面……

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年青人的熱情(上)

今個周未,過得忙碌,但充實。

周六晚,放工趕去聽Perry的音樂會。Perry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大男孩,之前見過兩次,印象中,他帶點時下年青人反叛的個性,但為人友善。跟他不諗熟,但知道他有音樂會,還是想看。原因,除了他是我認識的人,還有,我想這個音樂會是他的夢,我知道,表演者是要有觀眾的支持,出席是最佳的動行。

音樂會在觀塘一間工業大廈內舉行,地點是有點偏僻,附近也沒有指示的水牌,還好有熟人帶路,不然也得花點時間找。

原來,表演的場地是一間Studio,約200多尺,呈長方形的空間,四周是黑色隔音牆,約有3尺高的舞台設在最前方。舞台不算大,台上,擺放很多重型的音響裝置,有擴音機,超大喇叭,一套鼓,還有3支結他等。至於台下,兩旁設有一行窄窄的,矮小的長凳,還有後方擺放了一張3人梳化。這裡佈置得蠻骨子的,並不造作,很原始,天花有舞台燈光,後方有一間控制室,甫進場,就喜歡這裡。

未開場,看看手中的入場券,演出是一隊叫「PORK」的樂隊,本來有4名成員,但其中一人早已退出。見到這裡年青人的打扮,加上場地的佈置,以為他們會玩些很Rock,帶點Metal較為吵耳的音樂。

殊不知,即使旋律較快,情緒高漲,聲浪很大,也不覺吵耳。我不懂分辨音樂的類型,作為普通的聽眾,我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他們唱的歌,我都喜歡。

有些人,只要站到台上,身上便會發光發熱,一舉手,一頭足都散發魅力,令人着迷。儘管,他們不致於此,也未算專業,未夠合拍,可是仍全情投入,Perry享受跟隊友同台演出,Kinson沈醉於音樂世界,Richard用力地揮動鼓棍,還是觸動著我,那渾身釋放的熱情,暖著我的心。

旋律忘了,歌詞忘了,遺下的感受,就是年青人的熱情。

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

支配情緒

昨晚,心情低落,其實沒有特別原因,可能只是環境氣氛,一時間令負面力量在體內膨脹,支配着情緒。但,我沒有讓自己沈溺這種感覺,阻止負面力量的擴張。

回家,我強烈想着將這種感覺寫下來,用文字來抒發。我發現,透過文字表達情感,比用語言好多了.寫罷,悲哀的情緒被擱置下來,沒再多想,洗個澡,回到床上,繼續看未完的小說,心也平靜下來。

在昨夜裡,我覺得身體有兩種精神力量同時存在,一種是消極的負面力量,一種是理性的正面力量.我明白,悲傷的產生,是情緒一種宣洩,但這種力量是負面,而且以不為意的速度激增,所以這種情緒是不能持續存在.我,提醒自己。自覺頓悟,可能是早兩天看完了達賴喇嘛的《轉念》一書所致,明白所謂快樂不快樂,都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

看來, 我是有點慧根的。

夜.回家

很久沒有試過工作至夜深,說夜 ,其實也不是,22:50離開公司,00:20返到家中。

回家路上,開始看日本奇幻小說《平面狗》,很好看,有讓人追看的吸引力。可能是故事有點哀傷,可能是天氣,可能是工作,心情有點低落 。

今晚,霧很大 。聽聞,迷霧細雨的日子,精神病復發的機會較高,自殺的人較多。

我的心情,不是那麼糟,只是當我在太和火車站,知道我要等待最後一班巴士時 ,心情,憂鬱起來。想來,從前家中總是有人守候,半夜兩三點回家都總有人在旁。今晚,獨個兒下車,看着林錦公路兩旁的樹,籠罩夜空的霧氣,令眼前的景物變得曚矓,變得哀傷。是工作累了?還是,這就是寂莫的感覺?行着,只覺視野愈來愈模糊。

幸好,我還有暖暖的湯水。

2008年1月9日星期三

音樂.聆聽

今天晚上,看了電影《August Rush》(中文:聲夢奇緣)。稍有留意海報,都知道這是一齣勵志片,去看,也是這個原因。劇情,其實簡單得可以,要挑剔還多的是,例如老套的拍攝手法、Robin Williams一角寫得不夠細膩、小朋友的友誼著墨太少、結尾有點牽強。不過,電影仍是好看的。全劇的音樂,是動聽的。女主角Keri Russell很美,童星Freddie Highmore的演技,一流。還有,以為電影會帶點搧情,會令人流淚,但沒有。

看著電影中小主角對音樂的感悟,很感動,也很羨慕。羨慕的,並不是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而是音樂能在體內流動的感覺,跟身體引起共鳴的感覺。音樂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溝通。當然,我也曾被一些歌曲歌聲而感動,而興奮,而流淚,可惜,一直覺得自己不諳這種語言,不懂得這種溝通方式。我說不上有認真學琴,記得在一次練習中,我感到彈奏的音樂是從心而發,是有感情的,是觸動著身體的,但唯獨只有一次。

我相信,音樂和愛一樣,是圍繞著我們,關鍵是,只要用心感受,用心聆聽,也一定能觸動我的。08年,我會盡量敞開心扉。

"Music is around of us, just listening."

荒謬的兩吋

2吋,2吋究竟有幾多?

如果,生高兩吋,我有5呎5,夢寐以求的標準身型。
如果,胸大兩吋,我會有玲瓏浮凸的誘人曲線。

可惜,這兩吋多了在我間屋。

換算一下,2吋即是4.5cm,就是因為我間屋起多幾厘米,業主竟然被政府告,要改建我的安樂窩。

聽起上來,實在荒謬,但昨天我收到地產公司的來電,通知我租住的地方將要進行工程,什麼外牆偷薄,內牆加厚,總之稍後再告知我有關的詳情。

收到噩耗,我當然擔心是否要撒離,不捨得固然是原因,不過最麻煩就是要搬屋,搵屋搬運清潔執屋,兼要重新適應新地方,總之就令人頭痕。

唔開心?倒是沒有。雖然我很喜歡現居地,又大又舒服,交通又算方便,但對於這些不能由自己控制的事,我相信總有其發生的原因,相信天意,相信緣份,更相信搬屋後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好事。

你話我想得通?也不是的,我就是想不通,屋宇署何解多年後才發現間屋多起了兩吋呢!

2008年1月5日星期六

球賽

想來,我都算喜歡看體育節目,談不上熱衷,但偶然都會看看體育世界,睇下體育版。昨晚前晚,都有看電視重播JB.GROUP網球精英賽的賽事。看,最大原因是自己正在學網球。本來,想看她們打波的姿勢,想研究她們比賽的策略,但看著熒光幕,我只見球來球往,她們的面孔,她們的神眼。

站在場上的運動員,他/她們的面容,眼神,比什麼都好看。即使面對比自己排名更高的對手,即使處於大落後的劣勢,但亳無畏縮,專注打好每一球,全身每一吋都散發著驚人的毅力,還有不肯認輸的倔強。她們身上發出的光和熱,一直感動著我。儘管,我不是運動員,亦不在乎勝負,但站在場上,我也想擁有他們的力量,一種全力以赴的力量。

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與佛有緣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覺得與「佛」有緣。很欣賞藏傳佛教,喜歡這個宗教的包容性,還有他們追求真理的過程。對於真理的探索,他們是要「辯」出來的。有幸,我見過他們辯經的情況。很熱鬧的,喇嘛們圍圈就地而坐,手上有本經文,我當然看不懂,但我知道裡頭寫的只是理道,因為,真理是要靠他們一字一詞,明辯出來。

是辯,不只是讀,不只是聽。

人大了,逐漸看清事物不只有黑白單一層面,對現世各種規範道德標準,內心難免產生疑問,對於所謂「真理」,我不會照單傳收。起碼,這個道理也得說得服我說服人,真理到底是要愈辯愈明的。

去年中,跟土房子去青藏時,認識了石渠的洛桑活佛。他,是四川甘孜省藏區得高望重的活佛,很和藹,很祥和,滿有智慧。第一次見面時,因為想寫一個有關藏族漢化的文章,所以不諳普通話,也要硬著頭皮問他的看法。翌日,他帶我們去參觀賽馬節時,也乘機多談了一會。可能是這樣,他對我也多留下了一點印象。之後,留在石渠的兩、三天,我總會巧遇活佛。記得離開石渠前一晚,也無意中遇見他。這晚,活佛送了一條開光的頸鍊給我。

我不是佛教徒,對佛教其實也沒有太多的認識,但收到這份禮物,我還是高興,還是覺得我跟他是有緣份的。除此之外,今個聖誕,我竟收到友人送贈一本由達賴喇嘛寫作的《轉念》,我想,我真是與佛有緣的。

下周六,洛桑活佛會到堔圳,,我們將有機會食個晚餐,雖然無做弟子的打算,但還是想抽空跟他見面的。

2008年1月2日星期三

真真假假

昨晚,睇了一齣電影《Man of the Year》,很有意思。題材是政治幽默,由喜劇天王Robin Williams飾演男主角。當然,精警的對白,絕核的諷刺,對於不太喜歡現任美國總統布殊的我,實在快慰。而且,情節緊湊,兩個小時,輕鬆愉快就看完場,著實不錯。

其實,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也不是Robin Williams生鬼的演出和諷刺政治的劇情,反而是劇中的一段對白,衝擊著腦袋,令我若有所思。有一幕,有一個電視台的製作人說,「電視令人愈來愈難分真假,在這個空間下,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畫面的一半,有人在前說著無猶太人曾被奢殺,另一個學者可以數落歷史証明,我們明明是聽到,但又裝作看不見,選擇當無事發生。」

是的,在這個世界,有許多事是要需要我們思考,需要正視,需要面對,只是,我們很多時選擇逃避,乍看不見,充耳不聞。雖然我明白人世間許多事,根本無法有答案,但為何還得花時間精力去找,那值得嗎?我,常問自己。我不知道,起碼,我覺得我應該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有提出疑問的能力,最好還有追尋答案的魄力。我想,怎樣看待真假,面對真假,是人生一項永遠做不完的作業。